zhenguan08@hotmail.com

專科醫療Project

>Project>回上頁

【濕疹 】 澄觀中醫 鄭芸庭醫師

濕疹瘙癢難耐,反覆發作
中醫調理好選擇

LINE_ALBUM_富貴手1_澄觀_231020_5
45歲陳小姐,因工作需求,需長年晚睡,手上極易出現小水泡,求診皮膚科醫師,總能快速減輕症狀,但卻仍不斷反覆發作,使患者頗為困擾。近日因天氣寒冷,與朋友相約泡溫泉並吃麻辣鍋,手指間與手掌上都出現了大小不一的水泡,並伴隨嚴重脫皮。患處有時乾燥,有時潮濕,常讓患者痛苦不堪,也影響到了平日的生活,因此求診中醫,希望獲得不同的療效。

濕疹的定義
    濕疹是指當皮膚受到外在或內在因素影響而引起皮膚出現發炎的反應,這類的皮膚在顯微鏡的放大下,可看到表皮細胞出現水腫的現象,皮膚的真皮層也會出現發炎細胞浸潤。而患者最常出現的症狀是紅、癢、水泡、紅色丘疹、脫屑等。

濕疹的分期
    常常有患者在診間覺得相當困惑,明明自己的患處呈現乾燥、脫屑,為什麼醫生會診斷是濕疹呢?其實濕疹又可分成三期—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濕疹
皮膚呈現紅腫,並且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泡和湯湯水水的組織液滲出,這個時期也是一般患者認知上的濕疹形態。
◖亞急性期濕疹
當濕疹一次次的發作,皮膚與發炎物質進行了一次次激烈的對抗後,皮膚上的角質層代謝速度加快,但卻使得很多來不及脫落的角質,呈現片狀黏於皮膚上,這個時期患者常常抱怨皮膚總是紅紅熱熱的、且不停地脫皮掉屑。
◖慢性期濕疹
當濕疹反覆發作無數次後,身體為了自我保護,開始把皮膚變厚,以求能更有力地對抗這些發炎反應。這時期的皮膚呈現的樣貌就是增厚、變乾、甚至出現龜裂,也是患者最常困惑的濕疹樣貌。


濕疹中醫證型分類
◖濕邪偏重
患者皮膚常伴隨大量水泡或分泌物。
◖熱邪偏重
患者皮膚常覺潮紅掀熱腫脹。
◖風邪偏重
患者皮膚常有發病迅速,劇烈瘙癢,難以忍受。以上三型常呈現相互夾雜,因此需由中醫師視患者整體狀況,調整各中藥材藥量多寡。

 

濕疹中藥外洗方
藥材
馬齒莧20g、地膚子20g、白鮮皮20g、苦參20g、蟬蛻20g、蒼朮20g、黃芩20g、黃連10g、黃柏20g、地膚子10g。
*實際需依個人體質症狀加減 請洽專業中醫師*

藥浴療法
所有藥材洗淨後,將藥材與清水煮15分鐘,倒藥汁於澡盆中,先以藥汁熱氣熏蒸數分鐘,接著加入適當溫水,浸泡並用毛巾輕輕擦身。
◖全程不宜超過30分鐘。
◖水溫控制32~36度。


濕敷療法
所有藥材洗淨後,將藥材與清水煎煮成濃汁,待藥汁冷卻後,用毛巾或紗布5層沾取藥汁濕敷於身體發癢處,約每10分鐘更換一次紗布。
◖可敷30分鐘,或可於皮膚癢感減輕為止。
◖可善用:拋棄式紗布巾+彈性繃帶+網套固定患處。
◖濕敷患處,可讓身上保有一點水分,不用完全擦乾。

LINE_ALBUM_富貴手1_澄觀_231020_7

濕疹治療穴道
三陰交:脾經穴道,祛濕要從健脾補脾入手。有補脾土、助運化、通氣滯、祛經絡風濕等功效。
曲池:有疏邪熱、利關節、祛風濕、調氣血的功效。
血海:有調血清血的功效。
以上穴道皆每天早晚按揉2~3分鐘。

LINE_ALBUM_富貴手4_231030_4

排濕食療好好食
薏米紅豆粥材料:薏米30g、紅豆15g
煮法:將薏米與紅豆加在一起,加水開始煮,直至兩者軟爛為止,在加入適當的白糖,即可服用。
功效:薏米在中藥材裡稱薏苡仁,在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可以治療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可輕身益氣。紅豆要採用中藥材裡的赤小豆,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益胃的功效。


百合綠豆湯材料:百合30g、綠豆30g
煮法:綠豆洗淨後,將綠豆與水以1:10的比例放入鍋中,開大火煮滾後,加入百合,以小火煲滾後,即可加入適當白糖飲用。
功效:綠豆俱有清熱解毒功能,百合則能養陰潤肺、滋潤皮膚的功效。

LINE_ALBUM_富貴手3_澄觀_231027_2LINE_ALBUM_富貴手3_澄觀_231027_1

濕疹衛教
1.維持規律作息,不可熬夜,儘量於晚間11點前就寢。
2.多喝白開水,至少2000cc以上,以加速體內代謝。
3.應避免辛辣刺激物,如濃茶、咖啡、酒、菸、煎烤炸辣類的食物。
4.飲食上以清淡為主,多吃水果、蔬菜、高纖食物等。綠豆、薏苡仁、赤小豆等清熱利濕的食物也可適時添加。
5.洗澡時儘量避免使用肥皂,皮膚乾癢時絕不可使用過熱或過冷的水接觸皮膚以止癢,應保持水溫約32~36度。
6.沐浴後可趁皮膚仍保持濕潤時塗抹凡士林,以避免皮膚過度乾燥。
7.避免各種外界刺激,如曝曬太陽、化纖或毛織品直接接觸皮膚、應棉質衣物取代毛織品。
8.因瘙癢難耐直接於患處肌膚抓癢,以輕拍取代搔抓。









20230914141944-hUVYkEDG
感謝健康2.0報導

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和交流,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
Copyright © 臻觀澄觀中醫診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回到上層